HOLO 觀景窗|EP15.platform A 駐站藝術家-邱伶琳
2023-04-27
platform A 駐站藝術家-邱伶琳的學思歷程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學系碩士班,主要創作媒材為水墨及陶土等複合媒材。
初見伶琳的時候,她大大的眼睛帶著一點空靈的氣息,心中不禁讚嘆:這就是藝術家的清新脫俗阿!
沒想到深聊後才發現,原來藝術家不會魔法,其實我們也都是麻瓜,一樣在塵世中浮沉,一樣有情緒要抒發,有故事要說……
水墨的材質對於邱伶琳而言,除了媒材本身的特性外,還有一種儀式感,藉由磨墨、裱貼的重複性動作,讓她能檢視創作畫面與自身的關係;而水墨媒材的原料大多來自自然環境,也讓創作的過程能夠更加貼近土地。
文章重點摘要
R編: 從小就對美術有興趣嗎?是什麼原因決定走藝術這條路?
伶琳:小時候很喜歡著色,也喜歡著色本以外的世界,有次還掀起正在睡午覺的哥哥的衣服卯起來上色,還有其他種種幼年的自由創作過程,讓家人覺得這小孩好像很喜歡弄東弄西(以爸媽的話來說是喜歡搞怪),於是就送去報考國小美術班,一路就到了研究所。
對我來說,創作是有持續想要透過藝術手法來對話的需求,如果不做,就像要保持緘默般難受。
我是一個很愛寫日記的人,有時候回頭看,可能因為字跡潦草而看不懂內容,但當下的情緒都會得到抒發並藉由筆觸被記錄下來,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,筆觸的線條表情遠比文字內容要來得更直接,這也引導了現在走到創作的路,總有不得不為之的感覺。 即使這樣我也曾經有過徬徨的時刻,並不是要放棄創作,而是要不要將創作視為一生的志業,每當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,都會有些機緣在背後推我一把,像在支持我繼續走下去,漸漸地就走到今天了。
R編:一開始怎麼與 platform A 結識,從而決定成為駐站藝術家?
伶琳:其實一開始是收到來信才知道這個平台,但這封信跟以往的邀約很不一樣,除了字裡行間充滿誠意外,可以感受到 platform A 真的有仔細看過我所有的資訊以及作品,他(她) 們把所有的作品用文字表達出來,並且還註記哪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。 後來進一步面談時也參觀了倉儲系統及網站介面及功能規劃,這些都是從照顧創作者跟作品為出發點,並且合作合約的部分也講的非常清楚,有任何問題也會馬上獲得解答,以往在台灣好像沒有看過這樣的平台。
R編: 對您來說,platform A 與傳統的畫廊最大的區別是什麼?
伶琳:我覺得與創作者的互動方式有很大的不同,platform A 無論是網頁安排與文案內容,都會與創作者討論,這非常重要。另外, platform A 可以當創作者跟觀者之間的橋樑,因為我們可能比較善於用創作紀錄與表達,但不一定擅於用文字整理,這點 platform A卻經營地很好,幫助我們更能與觀者產生連結。
「 platform A 不只是創作者的平台,它也讓觀者參與了觀畫的互動,拉進了彼此的距離 」
就像是一個線上的觀展空間,觀者可以輕鬆自在地欣賞不同藝術家的作品,除了透過作品本身去感受外,也可以透過文字進一步理解,不會被人打擾,我自己很喜歡這種慢慢的節奏。
R編:在藝術電商興起之前,藝術家都怎麼把畫賣出去?
伶琳:一般可以透過比賽或參展,有可能就會被收藏,也有一些政府辦的收藏,如文化部藝術銀行或國美館青年典藏,但青年典藏的部分幾年前就已經喊卡。比較多還是透過跟畫廊合作,有機會銷售作品或接到一些訂製畫的需求。
邱伶琳,〈原來我們要的如此不同 〉 ,2017,洋金箔、水墨、紙,Ø30 cm
生活於城市的人們,被各種資訊轟炸。
對藝術家來說,他們快速地在身上的每個角落裡穿梭著,她就像是個空殼、一個過道,或是一個載體,好像是某種資源一樣,不斷地被消耗。因此她試著找到一個可以確立自身的方式,去感受每個時刻,並且留下當時的狀態。在這件作品裡,藝術家想要試著重新找回那些更原始的感受,以及只存在於口耳相傳中的美好世界。
是否能拋開都市生活中的束縛,回到更為原始的狀態,看見火光竄動、走過森林山河;然後聽到水流潺潺,再感受風的流動?
R編:platform A 也有接受訂製委託的服務,一般像我這樣沒有藝術底子的消費者要怎麼開始? 要怎麼把需求講明確?
伶琳:舉一個近期的案例,某位收藏家因為喜歡我的作品,希望在某個牆面也能有幅我的創作,除了尺寸訂製外,她還提取了一些元素,譬如要有氣質、有花草等風格,這是屬於比較自由的「創作案」,要看每個藝術家,接案與否端看討論過程中的契合度。另一種我會歸類為「設計案」 譬如一些政府的案子,主題風格明確,甚至還會審稿,這種就像是聽命行事。
R編:這樣藝術家可以接受嗎?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感覺。
伶琳:要看每個創作者囉,如果有一筆經費可以支撐三個月至半年的創作所需,還是可以接,不過比例分配相對重要,畢竟我不是專職的設計師,但如果接一個設計案可以省去很多畫室兼職的時間來專心創作,也是值得的,反之如果接太多而犧牲掉創作的時間,就需要再思考一下。
R編:關於靈感,可能每個人都會有靈光乍現的時候,但持續不斷地創作靈感對我們凡人來說很困難,身為藝術家的您如何能夠有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?
伶琳:對我來說靈感與創作兩者有點分開,創作對我來說是需求,我的身體會告訴我需要創作了,就像是一個對話過程,需要參與跟互動,這過程讓我一直想創作。 而靈感來源通常來自於環境,我是環境型的學習者,譬如:選舉的轟鳴喧囂,或是路邊人造物有損壞時,偶爾就會有突然打到我的感覺,驅使我重新再看仔細一點, 或是日常情緒的累積等等,都是靈感的來源,感覺上很像代謝的過程。
R編:所以從來都沒有想要放棄過嗎? 如果有是什麼時候?
伶琳:有曾經覺得很辛苦的時候,就是一種疲乏。那種感覺是,即使不斷不斷地努力,卻沒有人看見,或是很難得才有一次的展覽機會,還有現實的壓力;我記得曾經有個國外的進修機會提出邀請,但因為我拿不出一大筆錢 (當時的補助是先自己出錢,再由政府核銷一半),而無法赴約。
「 這種時候真的會問自己:真的要把藝術當成這輩子無法放下的一塊嗎? 」
R編:怎麼度過這些困難跟想法呢?
伶琳:可能是突然又有一幅畫賣出,或是朋友的鼓勵,甚至是遠方不同國家的人,也會私訊我說他 (她) 很喜歡我的作品,很遺憾不能到現場但希望我堅持。諸如此類,讓我覺得好像可以再一下下,又再一下下。
R編:政府補助容易拿嗎?
伶琳:其實不容易,要寫計畫投草案,落選是常態。真的拿到補助以後除了行政程序繁瑣外,材料費的部分通常都是補助一半,這時候或許就要斜槓兼差賺另一半的材料費。所以時間管理很重要,一不小心就會被期限追著跑。 我的結論就是不能全依賴補助,如果過於依賴補助就會變成好像沒有補助就沒有動力創作,容易陷入一個負循環。
R編:冒昧請問您身為藝術家,是不是有什麼特立獨行的地方?
伶琳:我大概理解你的感覺,有一些創作者可能會用比較獵奇的風格進行創作,但這樣的方法有一個大前提,就是透過作品所傳達的訊息,觀者要能夠收到。
我們都處在同一個世界,美感經驗是可以沿用的,比如說不同色彩所傳達的感覺,或是山稜線條的高度角度等,都有著一定的美感訊息,運用反差當然可以讓人留下一點印象,但這印象的意義是什麼?身為創作者的意圖又是什麼?
不過某方面來說,藝術家確實需要有一點偏執的性格,因為藝術的脈絡這麼大,要在這洪流中立足,勢必要做與眾不同的事,基於此,我們必須隨時警覺地尋找自己的定位跟相對位置。
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不同,而藝術本來就應該跟生活結合,對藝術家來說,同理心的訓練超重要,才不會困在自己的世界,生活經驗的連結就是一種同理心的訓練,認真生活才有足夠的累積回饋在藝術創作上。
R編:很多畢業生來Holo+FACE 拍攝畢業照,其中也滿多藝術相關科系,他(她)們應該會關注這篇訪談,您有沒有甚麼建議給未來有可能成為藝術家的這群?
伶琳:我覺得分兩個方向,第一就是問自己是否由衷真誠地喜歡創作這件事,能不能要求自己能有穩定品質的作品;第二是要有獨立自主判斷的能力,不管是作品本身的回饋或是環境帶來的任何訊息,要能夠消化。
-「重要的是,要能找到方法接住脆弱時的自己。」
platform A 駐站藝術家–邱伶琳
個展經歷:
2021遊跡 ,凱基銀行 ,臺北 ,臺灣
2020息息 ,東京彩健茶莊 ,臺北 ,臺灣
2019入世準備-邱伶琳駐村創作發表:節點駐村項目&Tu Xing 土星協作計劃 Vol.4 ,節點 ,臺南 ,臺灣
2019當代一畫廊十週年 邱伶琳創作個展 ,當代一畫廊 ,臺北 ,臺灣
2017境—黃昱昊 / 邱伶琳 雙個展 ,荒山日安畫廊 ,高雄 ,臺灣
2016存逝褶皺─顯 邱伶琳創作個展 ,私藝術 ,臺北 ,臺灣聯展經歷:
2022AArt城市新秀,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,上海,中國
2022跑攤藝術季,1_2 room,彰化,臺灣
2022半日浮生 ,2Gather Art ,桃園 ,臺灣
2020構圖。臺灣 GO TO TAIWAN ,阿波羅畫廊 ,臺北 ,臺灣
2019Art Future 藝術未來 ,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,臺北 ,臺灣
20162016南瀛獎 ,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,臺南 ,臺灣
20162016高雄獎 ,高雄市立美術館 ,高雄 ,臺灣
2015墨˙彩限界 ,赤粒畫廊 ,臺北 ,臺灣
2014新˙島嶼全覽─臺灣當代水墨 ,乙皮畫廊 ,花蓮 ,臺灣
2013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 ,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,桃園 ,臺灣
2012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 ,中正紀念堂 ,臺北 ,臺灣
2011屏東美展 ,屏東美術館 ,屏東 ,臺灣獲獎紀錄:
20162016南瀛獎 東方媒材類,入選
20162016高雄獎 水墨膠彩類,入選
2014馬壽華獎學金 2013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,入選
2012臺北當代水墨雙年展,佳作
2012新北市美展 複合媒體類新北市組,優選其他經歷:
文化部藝術銀行典藏
國立臺灣美術館 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補助
2019 文化部 視覺藝術類 展覽補助/創作補助
2016 文化部 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